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好好学习 >> 正文

互联网巩固扩大“中国之治”显著优势

发布时间:2020-01-01本文来源: 学习时报

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年来,中国成为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最快、最好、最活的国家之一。事实证明:中国成功建网、用网、治网,已经把互联网发展成为巩固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互联网“发展变量”赋能中国共产党“执政增量”

我国始终重视互联网,坚持用网和治网并举、以用促治来发展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得心应手的工具,不仅在基础设施、网民数量、数字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惊羡世界的成就,而且充分利用互联网普遍连接的特性,让人民群众更充分行使国家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互联网助力各级党委政府,更加贴近群众,更好服务民生。我国已有297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31个省(区、市)已全部开通微信城市服务和政务机构微博。“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下的互联网,助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快速发展,成功领域和案例不胜枚举。中国以实际成效证明,互联网作为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并没有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基因,只有在具体应用中形成的发展潜能与特点。

用户思维、赋能个体、广泛连接,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这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我们党充分掌握和运用互联网发展规律,重视网上群众路线,运用互联网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之治”的一系列显著优势。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党始终以历史眼光、战略高度、创新思维、忧患意识,重视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与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致力于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善于学习,积极利用,审慎管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事物的优秀传统。对新技术的敏感、对世界市场的开放,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互联网驱动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我们的治理效能,扩大执政优势。

互联网助力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党组织积极利用互联网,研发掌上党建、智慧党建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中央精神、跨组织共享党建资源、个性化激发党员活力。纪检和组织部门还开通了网上举报监督平台,方便党员群众监督领导干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习网络,实现有组织、有指导、有管理、有服务的学习,深受各级党员干部欢迎,许多非党员群众也主动下载,加入学习大军。

互联网不仅有利于加强党的学习、建设与监督,也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我们党充分利用互联网普遍联系的特性可以不断聚拢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充分彰显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两年时间内,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涉及互联网领域最前沿、最关键的科技或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区块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重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走在前面;重视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重视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打造产业新生态;重视新技术在公共服务、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新技术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大政策支持,学会有效治理。

互联网“实践创新”重塑社会治理“中国样本”

互联网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新对象,更是治理的新手段、新工具、新平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首次在社会治理体系前加上了“科技支撑”,说明我们党对加强治理中技术因素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运用、治理互联网等技术的高度自觉和充分自信。

把握网络“再中心化”趋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互联网一诞生就贴上了“去中心化”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现实中的互联网,其实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集聚基础上的“再中心化”。占据“再中心化”的主导地位,需要搭建自主可控平台,掌握核心资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键资源。在信息时代,数据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抓住关键,才能获得操控全局的制胜先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互联网、大数据让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直接、深度、精准地了解民生需求和社情民意的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心,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借力“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打开“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创造和拥抱新模式、新业态,将数字经济真正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注重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这个新引擎能够持续输出强劲动力,发挥好驱动作用,必将不断巩固和扩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政务服务融合创新的过程,树立互联网的创新、开放和服务思维,落实公共服务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畅快流动,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抓手,有效对接市场和公众需求,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充分释放政务数据的红利。解决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难题,助推电子政务向2.0时代迈进。

巩固网上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就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工作而言,主流媒体本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件。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思想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转至互联网,这里需要主力军去坚守与不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深入发展,全国主流媒体落实中央部署,一方面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内部融合、区域党媒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主动突破原有边界向跨业融合、社区融合纵深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交服务、智慧党建等于一体的全效功能,牢牢把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重构内容生态和用户连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群众路线。从5G商用到全联网发展,再到区块链的活跃,政务机构和媒体机构都面临着互联网下半场的两个重构:重构内容生态,重构用户连接。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治理和内容建设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一方面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另一方面又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我们应超前研究区块链思维,以解决互联网内容生态和用户连接中的信任构建难题,让价值在互联网上直接流通,引导和服务群众构建真正的价值互联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我们党以高超的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其更重要的影响是重组生产关系,催生新的社会结构,带动并支撑一套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正是根据新型生产力发展趋势,主动深度重组生产关系,积极在上层建筑层面进行相应调整。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如同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增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也将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势必推动“中国之治”不断升级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篇章。

〔作者系人民网董事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一班学员〕